|
|
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常見石材飾面名稱及特點
拋光面(Polished):表面非常的平滑,高度研磨拋光,有高光澤的鏡面效果;◢弾r、大理和石灰石通常含天然晶體,經拋光處理這些晶體反射光線而使石材表面有光澤,景觀設計中如作為鋪地使用時,縱向寬度不宜超過200mm,并且使用不小于500mm寬的非拋光材料做間隔。 亞光面(Honed):表面平滑,粗糙程度界于拋光面和火燒面之間,屬低度研磨,產生漫反射,無光澤,不產生鏡面效果,不造成光污染。 火燒面(Flamed):表面粗糙,生產時對石材高溫加熱,晶體爆裂,快速冷卻形成粗糙火燒表面,是花崗巖獨有也最常見的飾面種類,因其表面防滑又不影響清潔,是景觀設計中鋪裝最常用的飾面。 剁斧面(Chiselled):也叫龍眼面或斬假面,是用斧剁錘打在石材表面上,形成非常密集的條狀紋理,有些像龍眼表皮的效果,可選擇粗糙程度,一般只有花崗巖和砂巖才能做出這種飾面,是中式園林中常用的飾面。 荔枝面(Bushhammered):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是用鑿子在表面上密密麻麻的鑿出小洞,有一模仿水滴經年累月的滴在石頭上的一種效果,多用于花崗巖和砂巖。 粗磨面(Rough-Rubbing):表面簡單磨光,把毛板切割過程中形成的機切紋磨沒即可,比亞光面要粗糙一些的加工。 機刨面(Machine-Cut):帶有明顯規則的機切條狀紋路,花崗巖和板巖皆可做出這種飾面。 菠蘿面(Picked):表面比荔枝加工更加的凹凸不平,就像菠蘿的表皮一般,花崗巖和砂巖都能做出這種飾面。 劈裂面(Nature Split):俗稱開裂面或自然面,其表面粗糙,但與火燒面的均勻粗糙不同,這種表面處理通常是用手工切割或在礦山鏨以露出石頭自然的開裂面,花崗巖的劈裂面粗糙程度選擇范圍較大,常分為深裂面和淺裂面,而板巖劈裂面粗糙程度則較淺,這與其加工性能、質地有關。 拉溝面(Grooved):人工或機械在石材表面上開一定的深度和寬度的溝槽,不如機刨面那么規則,紋理較自然,比剁斧面的紋理要粗一些;◢弾r和砂巖常做出這種飾面。 蘑菇面(Mushroom):也稱面包面,一般是用人工劈鑿,效果和自然劈相似,但是石材表面卻是呈中間突起四周凹陷的高原狀的形狀,是制作文化石墻的常用飾面之一,花崗巖、砂巖和板巖皆可做出這種飾面,中間突起部分厚度一般為30mm,四周凹陷厚度為10mm。 |
>>返回<< |
|